当吉利汽车与极氪签署合并协议尘埃落定时,我才彻底意识到吉利提出的回归“一个吉利”不是空头支票,而是扎扎实实稳步推进的。

继今年年初极氪合并领克成立极氪科技集团之后,7月15日,吉利汽车与极氪汽车签订了合并协议,吉利汽车将收购其尚未持有的全部极氪股份,这意味着吉利“一个吉利”战略的顺利实施。目前,吉利已经完成内部银河合并几何、翼真,极氪合并领克,吉利合并极氪的品牌整合。

当新能源技术演进如惊涛拍岸、研发与制造成本持续攀高、价格战打得不可开交,曾经为抢占细分市场而广撒网的多品牌战略如今却难以构筑起深厚的护城河,品牌的资源整合能够减少成本的重复投入,进而聚力进攻,“一个奇瑞”、“一个长城”亦是如此。

因此,“一个吉利”于吉利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这并非简单的组织架构调整,更像是散开的五指终于坚定地握成了一个拳头,它已经成为吉利销量增长的加速度,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桂生悦表示:“过去品牌‘小而散’,如今资源拧成‘一个拳头’。”

现在这个“拳头”发威了。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吉利控股销量193万辆,距离比亚迪同期214万的销量仅差21万,而去年同期,二者销量差额还有超过100万之多。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销量超越比亚迪指日可待。

吉利握拳,捷报频频

“一个吉利”的号角声,在销量的战报上得到了最响亮的回应。2025年上半年,吉利控股集团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其总销量超过193万辆,同比增长了30%。其中新能源销量更是突破百万辆,同比增长73%,新能源占比达到52%,首次超过燃油车。这代表吉利的血脉里流淌的新能源血液已经过半,更令人侧目的是,吉利和现在的新能源霸主比亚迪的差距,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缩小。

值得一提的是,区别于别家车企依靠一款车卖爆养活全家的现象,吉利则是依靠多个品牌、多个价格带的协同发力,构建出真正意义上的“多点开花、层层递进”的销量结构。

比如在高端新能源这个细分市场,吉利旗下的极氪与领克表现强劲,极氪上半年销量达到90740辆,要知道极氪的单车均价都超过了30万;比如吉利银河,上半年累计销量更是高达548408辆,同比增长232%,其中吉利星愿这辆不到10万的小车,连续三个月拿下轿车销量第一,今年上半年销量突破了20万辆。

吉利新能源销量狂飙的背后,除了品牌的整合初见成效,也离不开吉利在AI技术、三电、智能化等核心技术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吉利将原本分散在多个品牌的研发资金聚焦于雷神混动、车规级芯片、神盾金砖电池以及“千里浩瀚”智能安全辅助驾驶系统,具有5个不同层级方案,最高可达1400 TOPS算力,覆盖吉利各品牌不同价位的车型。

新产品的推陈出新,也是“一个吉利”最直接的出拳速度。吉利品牌下,“中国星”系列焕新、银河序列持续扩容、插混与纯电双线并举。极氪新品如007、00锋芒毕露、领克07 EM-P、吉利星愿等车型精准卡位细分市场。

这些产品不再单打独斗,而是共享核心技术、设计语言,在同一个体系下协同作战,形成了密集而有力的产品矩阵,产品推新速度与市场命中率的双提升,成为销量增长的直接引擎。下半年,吉利还将推出多款新品,比如银河A7、银河M9、极氪9X等持续拓展全球版图,全力冲击全年300万的年销量目标。

吉利握拳,并非孤例

吉利的“握拳”,并非孤立。当市场从增量转向存量,当竞争从粗放走向精耕,“一个奇瑞”、“一个长城”的呼声同样在业内响起。“一个奇瑞”正加速内部技术平台与品牌资源的融合贯通,进行了架构调整,下设四大事业部;“一个长城”密集整合旗下哈弗、魏牌、欧拉等品牌资源。

这当然不是巧合,而是中国传统自主品牌走过野蛮生长阶段之后,面对智能化与电动化深水区的必然选择,分散的力量难以支撑技术攻坚与成本控制,只有握拳才好在激烈的竞争中持续出拳,拳头总比手指硬。

从奇瑞、长城到吉利,“一个XX”的整合战略的崛起,标志着传统车企已经告别昔日繁花似锦的多品牌扩张期,转而步入一个以集中力量、聚焦核心、优化协同为标志的深度整合新时期。

吉利销量的快速增长曲线,是战略定力与体系能力的一次集中爆发。当“整合”成为关键词,中国汽车品牌的竞争已经进入全新维度——比的不再是品牌数量的多寡,而是聚焦的强度、协同的效率与出击的速度。

但是有意思的是,比起传统自主品牌的“攥起拳头打硬仗”,造车新势力反而在走“多生孩子好打架”的路,蔚来创建子品牌乐道、萤火虫,小鹏的MONA系列……传统车企的“品牌整合”和新势力的“品牌扩张”两者看似相悖,实则都是企业在特定阶段追求生存和发展的最优解,这也深刻反映了新能源时代下,车企关于品牌战略的博弈才渐入佳境。

擎动点评

吉利用销量证明,“一个吉利”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驱动增长的加速度。当比亚迪在后视镜里看到那个越追越近的吉利,它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追赶者,更是一个印证:新能源的下半场,整合力就是续航,攥紧的拳头才有冲击力,这场领头羊的追逐赛才刚刚进入最考验体系耐力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