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门为什么打不开?”当火瞬间吞噬那辆漂亮的小米SU7 Ultra时,或许车主和车外那些自发参与抢救的热心民众脑子里都会冒出这个问题,这也是小米汽车陷入舆论风波后公众关注的核心点之一。
10月13日凌晨,四川成都天府大道一辆小米SU7 Ultra碰撞前车后越过中央绿化带并起火燃烧,车门无法打开,驾驶员不幸遇难。这不得不令人想起今年3月份的铜陵事故,3名花季少女因小米SU7事故后“爆燃”不幸遇难,那起事故中,车门同样无法打开。

此事件引发公众对小米汽车安全性能的质疑,其中最具灵魂拷问的便是:“车门究竟为什么打不开?”为什么公众这么执着于这个问题?因为只有对已经发生的事情不断复盘总结,才能尽可能确保同样的事情不会再次发生,确保类似的事故不会发生在马路上几十万小米车主的身上。当“起火”与“车门无法打开”这两个致命因素相结合,它瞬间击穿了人们对于新能源汽车安全的心理防线。
● 车门为什么打不开?
在沉默了三天之后,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在10月16日的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首次公开发言。他强调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需以安全为基础,呼吁行业共同抵制网络水军、黑公关等乱象。但关于本次成都事故,小米汽车及雷军至今并未直接回应。

车门为什么无法打开?据澎湃新闻报道,小米客服表示:“车辆收到碰撞信号将整车解锁,以警方调查为准。”

10月13日,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针对此次事故发布通告称,经检测,驾驶员“涉嫌酒后驾驶机动车”。此后舆论场一度将怒火转向驾驶员。但仍有网友提出质疑:“一码归一码,酒驾是人的问题,车门打不开是车的问题,瞬间着火是车的问题,突然加速失控是车的问题。”

公众追问“车门为什么无法打开”并非要为酒驾者开脱,酒驾者理应受到法律的严惩,公众追问的是我们花费重金去购买的汽车是否履行了它最根本的承诺——竭尽全力保护车内生命?公众追问的是是否应该反思车门把手不该使用简单的电子结构?公众追问的是类似的事故如何不再发生在成百上千万新能源车主身上。只有不断地总结过去,才能让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未来更美好。
铜陵事故后雷军曾表示:“万万没有想到,公众对小米汽车的期待和要求远超想象。”擎动认为,这不仅仅是公众对小米汽车的期待和要求,而是对来之不易的领先的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期待和要求。人们如此密切关注此事件,不仅仅因为它是小米SU7,背后代表的是任何一辆可能行驶在我们身边的新能源汽车,代表的是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我们不再接受“小概率事件”的托词,因为对遭遇那个“万一”的个人和家庭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灾难,我们在为自己的生命安全负责。

● 造车,安全是底线
在3月份铜陵事故之后,国家层面就相继出台了关于电池安全、驾驶辅助安全、门把手安全规范的法律法规。从4月份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到9月份的《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到《汽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工信部牵头的三道强标层层递进,构建起行业安全新底线,每道标准都与小米汽车的突出问题形成对照。
此次事件无疑再次将新能源汽车存在的安全问题再次摆放到台面上。半隐藏式门把手、电吸门、电子内开门按钮……这些设计确实提升了科技感和仪式感,但它们决不能以牺牲终极情况下的安全可靠性为代价。车企在追求所谓“创新”、“酷炫”的同时,还必须进行最严苛的极端安全情况安全测试,确保这些电子装置在失效时,有万无一失的机械兜底方案,尤其是那些跨界造车的新势力车企,更要明白流量和噱头远远及不上“安全”。

“一辆出车祸的车”引起如此轩然大波,这不仅仅是一个品牌的问题,它是整个汽车产业在向电动化、智能化狂奔途中必须直面的一个基本问题:“造车,安全是底线。”
● 擎动点评
所以,公众追问“为什么车门打不开?”,其核心驱动力并非纯粹吃瓜或者幸灾乐祸,而是基于一种最朴素的诉求——生命安全。我们都在潜意识里完成了一个身份代入:“如果那辆车里坐的是我呢?”在生命安全面前,不存在侥幸心理。
作为一个汽车媒体人,我还想再重复一遍:“造车,安全是底线。”